欢迎访问江苏品源给排水科技!

2023—2024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24-04-12 02:35 点击:120 次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江苏品源给排水科技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5 题。

宋代黄州人潘大临有一封《致谢无逸》书,其中说道,“秋来景物, 件件是诗意,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 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 遂败意;止此一句, 奉寄。”这个有名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 如果受到打扰, 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 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 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 在实际生活中, 都并不罕见。

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 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可是, 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 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 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 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 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 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 却总是两手空空。

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 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 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 有很大的差别。贝多芬把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天应闷, 狂搜海亦枯”, 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 犹如宇宙中的黑洞, 不可观察, 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 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 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 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

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太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 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 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 他先后换了十来个字, 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

不同的人, 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 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 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进而, 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 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 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江苏品源给排水科技,寸心天外来”。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 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 就是说, 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 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 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 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 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 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 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

抹掉一点, 那里添加一点, 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启示人们, 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节选自王先霈《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 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 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 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 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 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 创造出艺术精品。

2.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 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不畅。

B. “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 没有“空白”发出呼唤, 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 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 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 可以互为借鉴。

3. 下列诗句中, 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3 分)

A.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B.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C.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D.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篇用《致谢无逸》书中的故事, 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

B. 文章将“有意义的空白”比作“影子”和“黑洞”, 突出“空白”的难以把握和强大吸引力。

C.文章用王安石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敏感和挑剔才使得艺术家能到达艺术精美之境的道理。

D. 文章最后通过展示画家创作出光彩夺目作品的过程, 启示人们该如何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5. 文章第七段中前代诗人曾说,“一句坐中得, 寸心天外来”。请结合原文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6~9 题。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 只上游有一桥, 桥面极窄, 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

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 只是短缺银子。

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 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 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 若真心造桥, 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心, 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虞世明十几岁便担菜渡河售卖。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眉清目秀,干完活, 常在药堂痴痴看方树林写字。(城中店铺商号的匾额, 多是方树林的墨宝,北京城里商号也有用他的字。) 方树林见此, 也送他一些碑帖笔墨。三年后, 虞世明的字竟有了几分气魄。

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 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 竟把虞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子, 成了“乐仁药堂”的记账伙计。

方树林丧妻, 只有一女, 名叫方念桥。念桥很俊, 年纪与世明相仿。

那一日,方树林多吃了酒, 在堂内喝茶, 看世明记账, 问道:“世明啊, 你做我干儿如何? ”虞世明笑笑, 不搭话, 又埋头记账。

秋天, 方树林采购药材, 醉酒夜归, 却遇上暴雨, 不幸翻船溺亡。

好些日子, 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 如失魂魄。

一个月后, 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啊, 师傅不在了, 店里生意冷落, 用不了这么多人, 开销太大, 我想告退。”方念桥一怔, 横一眼虞世明:“你说昏话, 走路也轮不到你。”虞世明道:“都是店中的老伙计, 怎好让哪个走, 还是我走好说话。”方念桥怒道:“不行。”虞世明道:“师妹不要多想了, 我去意已决。”

虞世明赁了间房,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 开了“写字坊”。他一改方树林的规矩,总要同主顾争得面红耳赤, 狠索润资, 概不赊账。即使是一些方树林当年的老朋友,虞世明也不肯让一文钱。

徐水人恼怒:“方老板怎么走了眼, 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一天,方念桥来城东办事, 顺脚来看虞世明。虞世明正在写字, 方念桥喊了他一声, 虞世明抬起头来, 二人的脸都热了。

“师妹也来求字? ”

“不知多少润资? ”

“不知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还好。”

“那么, 就每字讲定一百元。”

“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吧。”

虞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方念桥冷脸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虞世明脸色安详,念桥渐渐青了脸, 掉头出来, 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第一传人”的牌子,摔在地上, 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虞世明端坐, 目光茫然, 纹丝不动。

一支军阀的队伍轰轰地开进了徐水县城。军阀妊耿,人称耿司令, 竟也喜欢舞文弄墨。耿司令驻下第一件事,即派几个大兵把虞世明请来,虞世明道:“虞某润笔高,恐长官不肯出钱。”耿司令似乎怔了一下,继而咧嘴大笑:“不知道虞先生开价多少?”

“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耿司令收住笑:“你黑心要价, 不怕我杀了你? ”虞世明淡然一笑:“若要便宜了长官, 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耿司令到底有些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虞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中堂。

半年后,方念桥出嫁“庆和药堂”掌柜陈再明。

又半年,陈再明携款进货途中被人杀死。方念桥成了寡妇,“乐仁药堂”和“庆和药堂”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念桥请几个书家写过医, 都不中意。

这天,虞世明正在聚英楼上闷闷地饮茶, 抬头一看, 方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下,手中的茶碗一晃, 水扑溅到了桌上。方念桥稳稳神, 强笑笑:“请虞先生写一块區, 不知道多少润资? ”虞世明看一眼方念桥, 低了声音道:“听说方老板的生意不如往日兴隆,虞世明不敢开价。”方念桥沉了脸:“谅那一块區还是写得起的。”虞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

方念桥并不还价。虞世明换一杯热茶,饮过, 便伏身研墨, 竟研得沉重, 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 方念桥不禁失声喊一句:“果然好字。”方念桥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 捡起字便走。虞世明轻喊一声:“师妹留步。”方念桥款款站定。虞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送与贵店的。”

方念桥怔了一下, 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 怎可如此? ”说罢, 转身下楼。聚英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 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 全部款子, 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

语文试卷 第5 页 共 10页

一城人呆若木鸡。

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 她如梦方醒, 一时泪流满面, 她拼力挤出人群, 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江苏品源给排水科技, 却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座石孔桥。桥宽可并列通过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 碑文为虞世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虞世明在“河岸呆立”, 是因为痛失恩师, 也是在为未来的事业与人生作打算。

B. 虞世明说“我去意已决”,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 实则想自立门户, 避免被拖累。

C. 军阀头子耿司令求字,虞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

D. 方念桥第二次求字时不再还价,虞世明因此愧疚不安, 磨墨时“竞研得沉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多用侧面描写, 如“徐水人的恼怒”“市人的叹息”“一城人呆若木鸡”等,烘托出了虞世明的孤勇。

B.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江苏品源给排水科技顺叙写来却尺水兴澜,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C. 小说中插入虞世明与军阀耿司令的交锋, 既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趣味, 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D. 小说人物对话言简意丰, 如“虞先生做的是买卖, 怎么如此”, 语含讥讽, 表明方念桥对虞世明的绝情。

8. 虞世明为何要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9. 小说结尾写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这样的情节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秦国最雄, 诸侯方弱。苏秦结从之时, 秦人不敢窥兵于关中, 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 咸先驰之。及苏秦死后, 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 据殽、函之阻, 跨陇、蜀之饶, 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 兼诸侯, 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

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 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 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 惠不下施, 情不上达, 君臣相疑, 骨肉相疏, 化道浅薄, 纲纪坏败, 民不见义, 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 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孔子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 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 自上为之, 何以率下?秦之败也, 不亦宜乎?

(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 有删改)

材料二: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 三秦之地可全而有。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 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忽民以待其弊, 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 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 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 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失道, 而忠臣不谏, 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 奸不上闻, 岂不悲哉!

(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 》, 有删改)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自缪公以来A至于B秦王二十余C君D常为诸侯E雄F此G岂世贤哉H势居然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蚕食,喻逐步侵占,“蚕”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B.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骨肉”词义相同。

C. 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 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 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

D. 因,此处指沿袭, 承袭,与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刘向认为,始皇能兼并天下, 一方面是利用了秦国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和前代国君的功业、谋士的智慧有关。

B. 刘向引用孔子的观点, 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 肯定了德教和礼教对于化民的重要性。

C. 贾谊认为,子婴只要有一般君主的才能, 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凭借秦国险要的地势, 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

D. 贾谊认为, 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 就可以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遂燔烧诗书江苏品源给排水科技, 坑杀儒士, 上小尧舜, 下邈三王。

(2) 始皇足己而不问, 遂过而不变。

14. 材料二中,导致子婴“孤立无亲, 危弱无辅”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5~16 题。

与正夫、朋元游陈侍御园

范成大

沙际春风转物华,意行聊复到君家。

年年我是曾来客,处处梅皆旧识花。

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③犹办醉生涯。

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针。

【注】①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 地位低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句“转”字生动描绘出冬去春来、和风吹拂之时, 自然景物的变化。

B. “意行”写出了诗人一行信步来到陈侍御家游玩时随意、闲适的心情。

C. “年年”说明主客交往频繁;“处处”暗写主客皆有雅致, 志趣相投。

D. “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 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

16. 尾联中“尘满长裾席帽斜”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这一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礼运》认为大同社会中人应该“_,_”, 孟子倡导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是对这种思想的传承。

(2) 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一句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作用,“_”一句提倡应当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3)古代文人常用“白发”来写自己仕途的坎坷、功业的难成,如“_,_”就是较为典型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 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19题。

我猜想, 桅灯的本意可能是指挂在桅杆上的灯, 是航行的信号灯。

在乡村,桅灯也曾大有作为。早起拔秧, 夜查田漏, 防汛巡逻, 打老黄豆等等,都有它热情地参与。在过去的岁月,它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黄豆的一部分,是农事的一部分,是乡村的一部分。秋高稻熟, 傍晚时分, 走到村外, 选定一处, 嵌入桅灯,微弱的灯光可以把潺潺细流照得清清亮亮。

如今,有线的和无线的电光源层出不穷, 桅灯“不怕风不怕雨”的优势已不明显。船上是不会挂这种桅灯作航行信号了,也没人用它帮助捕鱼, 或打田鸡、斩黄鳝泥鳅了。即使家里有盏桅灯,也没有煤油卖了。桅灯虽然已经退出田园, 成了文物, 但它照亮的那段岁月,依然熠熠闪光。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它是水稻、黄豆、农事、乡村的一部分”, 语义基本相同, 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4分)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照亮”, 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麻石上响起, 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B. 操笔为锄, 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领域, 乃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C. 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 都晾晒在长竿上, 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

D. 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二) 语言文字运用 II (本题共3小题,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1~22 题。

_①_,这是我方的观点, 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 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 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_②_,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 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 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 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 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 天道酬勤, 做好过程, 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 20 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 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 下不了真功夫, _③_,只会“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 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 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 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 最终却困顿飘零, 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21. 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4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和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B. 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C. 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D. 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和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 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余华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文学不是我生命中的唯一。最近一次,我跟学生说, 今天下午我们见个面, 聊聊你写的小说。他说, 老师, 我今晚要去跳舞。我说, 好吧, 玩得开心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3~2024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语文参考答案

1. A 2. B 3. B 4. A

5. “寸心”即灵感, 是“有意义的空白”的填充物;“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抓握。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发出的呼唤,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 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 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6. A 7. B

8.①完成师父遗愿;②报答师父恩情;③为师父正名、挽尊。

9.①与上文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 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②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 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 引发思考。

10. DFH

11. C 12. D

13.(1) 于是焚烧书籍, 活埋读书人, 往前小看尧舜, 往后轻视三王。

(2) 秦始皇自满, 不听取群臣的意见, 于是坚持错误不去改变。

14.自身才能平庸;前二主暴政埋下祸根;秦俗导致忠臣不敢谏, 智士不愿谋。

15. D

16. (1) 尾联描写了“城中马上”之人, 他们满身尘土官帽都已偏斜, 为了个人的名利荣辱,四处奔波忙碌的一种生活状态;(2)尾联将“马上”之人的生活状况与前三联中诗人与友人赏梅、饮酒、吟诗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城中官员(或者“以往的自己”)追名逐利、庸俗不堪生活的厌恶,对不以虚浮名利为念、保持自在天性的悠闲生活方式的喜爱和向往。

17.(1)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2) 自古一贤能制难 谁与宽些尺度

(3)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18.原句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四个短句, 结构相似, 句式整齐, 不但层次分明,且逐层递进,从对桅灯的喜爱,到对农作物、农事的喜爱, 更是农村的喜爱;“是…一部分”的反复的使用不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也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改句为长单句, 不能起到加强节奏感、分清层次、表达强烈的感情的作用。

19. C

20.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

21. 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以偏概全——“天道酬勤”强调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 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22. C

23.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江苏品源给排水科技。

发布于:广东省•
服务热线
官方网站:www.jspinyuan.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09:00-18:00)
联系我们
QQ:
邮箱:
关注公众号

Powered by 江苏品源给排水科技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 My-Web © 2013-2023 版权所有:真心相伴,不离不弃,爱心支持,一路相随,!